位于回天地區的北京市首條自行車專用路開通已兩年有余,為周邊居民休閑健身帶來了諸多新體驗。市發改委近日批復了自行車專用路東拓工程(同城街東延)項目建議書(代可行性研究報告)。自行車專用路將向東連通天通苑,對全市慢行系統建設、助力節能減排具有重要示范意義。項目計劃今年底開工,2022年底完工。
2019年9月,北京市規劃建設自行車專用路西延、南展、東拓工程。2020年7月,西延工程建成投用,東拓、南展也將相繼啟動。這條向東“生長”的綠色出行通道將延伸到何處?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,自行車專用路東拓被列為打造宜居之城的重點項目之一,將打通回龍觀至天通苑地區慢行系統“斷點”。
此次獲批的東拓項目位于昌平區,西起良莊西街,下穿規劃霍營樞紐,東至林萃路,全長約0.8公里。項目將按照城市次干路標準建設,規劃紅線寬35米,機動車道兩上兩下,按照已建成投用的自行車專用路寬度同步實施兩側各寬3米的非機動車道,配套建設雨水、污水、給水、綠化、照明等市政工程。
該項目建成后,自行車專用路將向東連通天通苑,與西延工程、南展工程共同形成串聯昌平、海淀、西城的慢行系統,進一步引導市民綠色出行,對全市慢行系統建設、助力節能減排具有重要示范意義。與此同時,項目建成后,將聯通林萃路、太平莊北街等回天地區骨干道路,進一步加強回龍觀地區與中心城區、天通苑地區交通聯系。相關部門將積極推進項目建設,持續完善自行專用路出行服務。同時進一步梳理回天區域慢行系統,結合道路、公園建設,拓展慢行系統出行范圍,倡導綠色出行新風尚。
據了解,自行車專用路限速15公里/小時,僅需26分鐘即可從昌平回龍觀騎行到海淀上地軟件園,惠及約1.16萬“通勤族”。“我以前是乘坐13號線通勤的,早晚高峰排隊進站就要花費很多時間,自從有了這條自行車專用路,騎行環境更安全了,通勤也更便利了。”家住回龍觀的王先生說。
據相關部門統計,回龍觀自行車專用路目前日均通行量為4000至6000人次,每人次平均騎行距離為3.8公里。“回天地區自行車專用路滿意度”專項調查結果顯示,大家普遍認為,自行車專用路提供了一種更便利的出行和運動選擇。“現在一到周末,我們就和孩子一起在自行車專用路上騎行,這也成了我們家新的鍛煉方式。”回龍觀居民吳女士表示。
-
民企龍頭入駐未來科學城能源谷
明陽集團北京中心日前正式入駐未來科學城東區,標志著這家全球新能源500強企業正式列陣未來科學城能源谷,將與60余家央企能源研發機構協同創新,并肩打造世界先進能源產業第一方隊。
-
北京市西城區構建15分鐘閱讀服務圈
近日,西城區文化和旅游局發布《2021年西城區實體書店、閱讀空間扶持資金項目申報指南》,今年,西城區在去年基礎上,再增加資金投入,整體投入超千萬元,加大對實體書店扶持力度。
-
北京市特有的百花山葡萄增補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
《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》日前正式發布,其中15種植物在北京有分布。”市園林局相關負責人說,將進一步加強棲息地的恢復和保護,并進行瀕危野生植物的人工繁育,擴大植物群落。
-
用風箏裝點北京的天空
呂鐵智、呂陽父子帶著復制完成的孫悟空風箏來到永定門試飛。蜻蜓、蝴蝶、大螃蟹、老鷹、鯰魚……今年36歲的呂陽大部分時間都在屋里,一會兒對著電腦,一會兒坐在床前,要么在設計風箏圖案,要么在綁扎制作風箏。”呂陽說,他期待著能把風箏技藝傳承下去,裝點這座城市,讓北京的冬天多姿多彩,生動起來。
-
密云水庫上游將建成生態清潔小流域
楊新樂說,最新的普查數據顯示,密云水土流失面積僅剩460平方公里,且其中454.62平方公里為輕度流失,情況大為改善。目前,密云水庫上游77條生態清潔小流域中,有11條被劃定為第一道防線,實行全面封禁,減少人為活動和人為干擾,實現自然保水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