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華社北京9月11日電 題:從“雙減”到“雙走進”——“督幫一體”助力北京教育環境升級
新華社記者崔翰超
“雙減”政策落地后,學生的課余時間如何安排?近日,國務院第八次大督查第一督查組在北京市開展工作期間,通過“督幫一體”與當地形成合力,嘗試用科技解答這個問題。
“這張照片是當時科學界的‘神仙大會’,坐在‘C位’的就是愛因斯坦和洛倫茲。”在教師節前一天,一場科普講座在北京市通州區梨園學校拉開帷幕,主講人北京懷柔科學城管理委員會副主任伍健民用詼諧、新潮的話語,給學生講授科學知識。
“我覺得這種講座比補課班好多了,既能學到聽到各領域‘大咖’講各類知識,也不會那么枯燥。”14歲的初二學生賈子葉之前參加過數學、作文、英語等課外輔導班,枯燥的內容讓她厭煩,她更加希望學習到書本之外的內容,想了解有趣而專業的地理知識。
該校語文老師邢秀敏認為,這種講座能提升學生綜合素質,也有利于教師擴展教學內容,一舉多得。
這是“雙走進”的首場講座。“雙走進”是指邀請科技工作者走進中小學校、邀請教師學生走進科創中心。
這邊科研工作人員走進學校,同一時間,那邊教育工作者正在走進科創園區。
辛寧是北京市通州區次渠中學的一名生物老師,她第一次走進幾乎與自己同齡的北京亦莊經濟技術開發區。
“第一次與前沿科技離得這么近。”作為一名生物老師,辛寧之前一直想接觸前沿科學領域,但苦于沒有機會,而這次走進亦莊經濟技術開發區不僅滿足了她小小的心愿,也改變了她的教學理念。
“不能只教授書本上的知識,要和國家前沿科技發展聯系起來,這樣對學生更好。”不僅如此,尖端領域給辛寧的震撼,讓她下定了跟學生一同學習,一同進步的決心,“現在科技進步這么快,我也要把終身學習的態度教給學生。”
這次“雙走進”行動,正是國務院第八次大督查第一督查組“督幫一體”的成果。
“我們也想讓孩子全方面發展,但是資源有限。”督查組在前期工作過程中,了解到“雙減”政策下,學校與家長對下午課后三點半的非學科教培內容的迫切需求后,本著“督幫一體”的原則,隨即與各方展開對接。
如何形成行之有效且可持續的解決方案,是督查組最為關心的事情。
而北京作為科創中心,科普優勢得天獨厚。督查組由此入手,及時開展調研工作。在調研北京科創中心“三城一區”——中關村科學城、懷柔科學城、未來科學城和北京亦莊經濟技術開發區后,發現科技工作者也有這方面的愿望。
需求的契合帶來長效合作機制的可能。督查組通過與通州區教委、通州區梨園學校、北京教科院通州區第一實驗小學等有關單位多次對接、交流,在多方合力之下,“雙走進”試點工作就此展開。
督查組了解到,后續當地計劃開展邀請百名科技專家進校園、優秀科技教師進社團、組建培養科技副校長導師團隊等活動,全面提升北京城市副中心中小學科學教育水平。
-
助力“新消費” 430家小微企業獲融資擔保支持
疫情得到有效控制,在新消費政策刺激下,北京大街小巷的咖啡店再次飄香,各種“網紅”餐飲線上線下同步營業——熱騰騰的煙火氣,背后離不開首都金融國企對這些企業的“精準滴灌”。
-
1000℃!耐高溫“逆行者”首秀
2021世界機器人大會上,機器人家族的重要成員消防機器人競相秀絕活兒。展臺工作人員說,機器人可進行火場高溫區域的火情偵察、滅火降溫,擴展救援人員的作戰能力,保障消防戰士人身安全,讓生命不再冒險。
-
機器人大會21件新品首發 “機智”塑造未來生活
世界機器人大會上,人形機器人集體舞動起來,為會場增添不少活力。蛇形臂機器人不僅可以輕松應對核燃料等工業領域的特殊需求,將來還能應用在航空航天、國防安全、石油化工勘查等領域。
-
盤活撂荒土地 懷柔區萬畝廢舊殘次果園變良田
今年4月12日,琉璃廟鎮林場正式成立,除林木養護外,林場還承擔起了廢舊果園復耕的任務。有活兒干,收入提高了,荒廢的土地還能重新種上莊稼,林場工人干起活來格外賣力,莊稼的長勢也格外喜人。
-
人機共存時代來臨 服務機器人漸成大眾需求
從服務機器人到飛行機器人,從工業機器人到可以治病救人的微納機器人,機器人正日益普遍地出現在人們身邊,帶來了更便捷的生活。疫情使得無接觸式服務成為一種剛需,在譚旻看來,服務機器人發展的黃金十年已經開始,服務機器人也正在變成大眾需求。
